10月22日晚上,由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、立法研究院、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讲座在致理楼二楼2001会议室举行。本次讲座以“颠覆性法律技术与法学教育变革”为主题,诚邀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、《法学教育研究》副主编邱昭继教授主讲,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审计学系主任胡耘通教授主持,冯子轩教授、何永红副教授、聂慧苹副教授、郑志峰副教授、邬蕾博士、黄磊博士等嘉宾参与交流,本科生、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场聆听。
讲座伊始,胡耘通教授对邱昭继教授应邀来校讲座表示诚挚欢迎,并介绍了邱昭继教授的基本情况以及参加本次讲座的嘉宾。
在主讲环节,邱昭继教授围绕颠覆性法律技术、信息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的变革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报告。在十九大报告中“颠覆性技术”的基础上,邱昭继教授提出了“颠覆性法律技术”概念,包括深度问答、信息提取、预测编码、物联网技术等。随后,邱昭继教授就文本解析技术展开了具体论述,指出文本解析技术就是如何让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的问题,法律解析和法律分析不甚相同。邱昭继教授通过IBM公司的产品沃森引出深度问答技术与信息提取技术的原理,并表示在法律界应当建立一个数据全新、权威的法律语料库,做好数据标注工作等。对于论证挖掘技术,邱昭继教授介绍了该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,并指出法律应用程序的关键在于使计算器具备类脑的认知功能。接着,邱昭继教授谈到了颠覆性法律技术对法律职业的冲击,一是产生了新的法律职业,诸如法律工程师、法律流程分析师等;二是对传统法律人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。邱昭继教授用阿什利教授的一句话予以概括:“未来人工智能不一定会取代法律人,但懂人工智能的法律人一定会取代不懂人工智能的法律人。”最后,邱昭继教授就法学教育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。通过比较国外高校“人工智能+法学”的办学方式,邱昭继教授指出了我国高校可以采取的借鉴措施,包括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、设立交叉学科、开设人工智能法学相关课程等。传统法学专业院校需要加强学校交叉学科建设,鼓励复合型人才培养,有条件时可以开发自己的法律科技产品。
在与谈环节,胡耘通教授认为,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不能丧失学科原本的特性,同时对未来法学、会计教育的发展表达了疑虑;何永红副教授认为,目前宪法学领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力度不足,未来可以抓住这个方向深入研究;聂慧苹副教授认为,由于学科背景、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原因,目前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的课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;郑志峰副授对教师行业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表达了担忧,并认为有必要对设置新型法律职业的必要性进行探讨;邬蕾博士认为,未来传统法学院校可以建立自己的计算机专业,在本科设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,并招收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研究生;黄磊博士认为,目前法学语料库的建设尚不完善,但假以时日这将成为法学界的最低要求,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不断迫使法律人成长。此外,两名学生分别从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、数据源缺陷的补足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困惑。
针对以上各位老师、同学的思考与问题,邱昭继教授进行了一一回应。他认为,机器学习需要依托中文和英文语料库,如果要想相关技术在中文中得到很好的应用,就需要加强中文的本体开发;语言模糊性问题在语言哲学上是不可避免的特征,但只要技术足够强大,仍可以使计算机把握语言的含义;数字素质这一提法具有科学性,培育公民的数字素质将是未来全社会的任务。
胡耘通教授对讲座作总结,在高度评价邱昭继教授精彩讲座的同时,呼吁全体法律人要不断学习,努力拥抱法律与科技结合的明天。